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严重的经济崩溃,发生于某类资产内部,比如股市或房地产迅速贬值之时,随后产生连锁反应,造成银行挤兑、债务违约,个人和金融机构都无力偿还债务或出借资金,金融体系停摆,实体之间无法偿还或出借资金。
金融危机的例子有股市崩盘、信贷紧缩、主权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泡沫破裂。如果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问题首先出现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然后蔓延到所有国家和地区。根据金融历史学家Charles Kindleberger的说法,金融危机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
金融危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早的一次是16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炒作狂潮,最近的一次是由新冠疫情蔓延造成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晚些时候我们将研究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即2008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危机的成因多种多样,通常是一个问题爆发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几乎每次金融危机都呈现出三个共性:资产估值过高、监管不力与银行挤兑。
接下来我们逐一解读。
资产估值过高
股票等资产在投资者判断出错时变得高估。当股价涨至远高于通常由公司的盈利前景或市盈率决定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的判断就会失灵。此时越来越多被动投资者或经验不足的投资者会注意到股价的不正常上涨,因为害怕错过机会和潜在利益而跟风买入。而当投资者意识到估值过高并蜂拥抛售手中的股票时,价格随之下跌并导向危机。
判断出错的情况也会发生于其它市场,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房地产市场,或者数字加密货币市场经历的极端震荡。估值过高也并不总是导致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几乎总是存在估值过高的现象。
如果估值过高的资产有负债或杠杆投资资金介入,引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会更高。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撤离,就无法阻止亏损越积越多。
监管不力
金融监管有各种监督形式,为的是确保金融系统按预期运行。在经济体中有许多作用,包括确保金融交易的合法性、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免受掠夺,以及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